2007/07/11

从哲学角度治理水藻之害

Wednesday, 11 July 2007
http://cognosechinese.blogspot.com
林瑞庆
以哲理分析,以科技改善社会的工作者


太湖的水藻之害不是没有先兆。

水藻是生物,需要集结很多成长的因素才能生存。是必要很大规模的环境,才能成灾为害。因此不但可以预见,也必要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解决。

首先,宏观方面,当地球暖化,较小的如水体,靠近城市、工业区的当然暖化得更快。生物的生长、繁殖的条件变得更好,在冷的水中无法生存的水藻突然找到温床温室,不但出现,也能迅速繁殖、扩张。即使没有农业、工业排出的肥料、废料的滋润,也会成规模。因为是新的现象,并没有自然界长期酝酿出来的平衡力量,如鱼类的吞吃,久必成灾。新加坡的水务管理的严格品质是众所周知的,蓄水池也曾经经历过相似的挑战,要长期的效应,就养食藻类量大的鱼来制衡,问题也就基本上控制住了。

太湖之前的香港红潮,因为是海洋,其规模可以变得更大。但因为不是食水,所以可以容忍,过了就忘了,这是人的短视。

现在,必要从微观来解决问题。

水藻的灾害已成,养鱼已经太迟。要能够迅速制衡,长期有效,必然要有效率,如果能有经济效益、回报,那更是上上之策。

这必要有对自然界有基本的了解,哲理性的分析。

藻类是生物,是低等的、没有生命的提升到高等的生物。把无机的二氧化碳光合后,变成有机碳。任何有智慧的人经过这提示,马上就领悟到这就有三个经济层次,优等的当食粮,次等的当饲料,劣等的当工业原料、燃料。

当务之急,不能马上测定品质,当然不能当饲料,更不能当食粮,唯有拿来当燃料。水分过多,品质不纯,要达到无污染、彻底的燃烧,就要有一些窍门,如国防科技好用的发明,直接热导 (Direct Thermal Transport,笔者申请中的国际专利)等等, 都是可行之策。

为了生存,人类勇敢地面对自然、人为的灾害、挑战而奋斗了几千年,累积了无穷的智慧,也技巧地向自然界借力,这只不过是一个小的转折,转折后必然带来新的突破。不但内陆水体、大洋,甚至新加坡海滩上的堆积的海藻也将成了新资源、创造出新的产业。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