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5

陆路交通的解方

林瑞庆
解难题者
ideas@cts-ideas.com
http://www.cts-ideas.com/
cognosechinese.blogspot.com


世界不停地变,但唯一守恒的变,就是要综合更多人,更广泛不同的背景、特长、智慧来协作。人文进步的唯一泉源,力量、智慧也从这里开始。

要成为一个大都会,高密集的人口是其中的一个必然结果。高密集人口不但可以达到应用系统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人与人的相互影响,正面的是协作,负面的是冲突。如果是沟通协作,则能达到更高的力量、智慧,和全方位的经济效益。在这方面,新加坡是世人认同的一个独有的,超越第一世界的优势。

陆路交通如果只是为不同需求提供有效率和经济的交通系统,这是舍本求末,不但治不了标,更不知本在那里!

陆路交通是促进经济活动的关键动脉,绝对不可以因为富裕而乱生枝节,造成经济血管阻塞、社会心脏停歇而失败。

交通必要同国家发展部一起策划,综合经济、日常生活的需要以高密度、高效率的城市设计、精简的建设、有效地运作。以简单、经济、实用为要求,以提高私人、企业的运作速度、效率,从而达到减少运营成本的目的。

所有的方针必要以下列的先后轻重而行。

我们很多的城镇已经达到翻新的阶段。大巴窑、金文泰、宏茂桥已经开始在地铁站建更高密度的组屋。

我们的地铁站是平均间隔一公里。现在的城镇设计,没有从根本的生活要求出发,也没有要求精简有效,反而追求复杂,错乱的分布,要找电梯间,都要绕过几十根柱子。几百米,不但会迷路,还要跨越几个停车场、公路,上下梯阶,甚至要冒险过大水道。越往新镇,越看越复杂、越乱。五百米要轻轨,区内巴士要绕几十分钟,经济效益肯定消耗殆尽,交通公司要求饶。

我们要把全部的城镇更深入的规划,把全部住屋、商业活动集中在地铁站的五百米范围内。并且把人流,车流,水流放在不同的平台上。

让全部居民能够很舒服地步行在一个平台,和公路平台分别,把公路噪音隔离。最多五百米,平均两三百米的步行,优雅的环境,将是一个健康生活的基础,世界上富裕的和国内基本线上乐龄人士退休的乐园。暴雨排水也能够在更高的平面上开始,减少水患的机会,增加储水的体积。以此规划,区内巴士穿梭,可以变得更精简,有利可图,节省能源,甚至可以完全电动,或基本上免除。

以前丹那巴南把城镇散布全岛,因为建高楼的科技没有掌握好,而以电脑在家中工作的经济还没有出现。现在,楼多到可以要容纳600万人的目标,很多人可以在高楼,家中工作。这让我们应该重新考虑在把人口往镇中心高楼送的当而,是不是也要把城镇的数目减少。这也是解决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而造成很多地铁站周围的商用地空置,地铁运营没有盈利的基本原因。

这些是基本可行,有效可靠的方向。也只有长期可靠有效的政府,全盘策划,贯彻执行,才能达到全城人口的规模经济效益。在现有的国际市场上,唯一能够让新加坡和中国,印度竞争的,有更低运作成本的可能性。

有了这个基本的新方向,错误的方法、政策马上可以纠正、避免,争取民心。只要知道求精简是必要的,只要有宏观的胸怀,细察入微的眼光,短期的问题,解决方法一大串。但如果只有外国人是专家,而只有交通专家才能解决交通问题,办法永远是局部性的,耗钱又费事,现有问题解决不了,反而跟整个社会脱节了, 让人民怨声载道。

我们如果更深一层的了解,或许是应该把陆路交通改为国内交通(Domestic Transport),应用所有的水路,陆路。而与国家发展部协作。每想一个问题,要看问题的根源,每做一件事,要看怎样做得更精简。

胜利者都是以少胜多, 改变政策来让更多人,以更少的钱,得到更多的便利、好处。
失败者都是埋怨拥有的太少,要做的太多,以钱来实践改变人性的政策,钱永远不足够。
要成功讲究精简效率,要失败追求复杂功利。

没有评论: